简单地说吧。汉族人除了苏武在此地牧过羊,再无什么人涉足此地。高寒地区,不是农业民族能生活的地方,汉人能力远不及此。没有一个汉族政权有效管理过这个地方,从来不是中国领土。这个地方是清康熙为了集中力量夺取新疆,主动让给沙皇俄国的。清没有能力兼顾这个地方。事实证明,新疆对于中国,重要性远大于贝加尔湖地区。清康熙时期,清军战斗力何等强悍,放弃这个地方,一定是能力缺乏和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不够。有人对此十分不满,其实是坐而论道,说话不牙疼。即使是今天,去旅游,短期逗留,还很高兴。让这些“有人们”常住试试,能坚持吗?有本事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冬泳吗?有什么资格骂康熙。“有人们”,充其量是纸上谈兵的一群废物罢了。
贝加尔湖,古称北海。最早并且有明确记录是苏武牧羊与北海。后来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北海是我们的领土是在唐朝。知道李白是哪里人不,嘿嘿。然后几经战乱,北方胡人崛起,直到大明帝国时代,才又重新划入我中华版图。然后,众所周知,通古斯鬼子来了之后,反正崽卖爷田不心疼,卖啊卖的,就把北海卖给了俄国。甚至于把它们的祖宗十八代生活之地都卖了。通古斯大爆炸现在世界公认发生在俄罗斯。
现在网上很有一部分人,在刻意歪曲我大汉文明。
我在这里明确一下,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大汉民族为主要民族,以大汉文明为主题包容各个民族的文明的文化,是多民族大融合的国家。不要恶意挑起民族仇视。
自古以来,我大汉正统从没否定少数民族,从一句古话就能看清楚。胡人无百年华运。胡人也是我们国人。包括辽人,西夏,女真,蒙古等古代和现代人。
说起这个贝加尔湖,我也有点悲愤,湖的南部城市伊尔库茨克、乌兰乌德等博物馆里都躺着咱们从汉到清代的文物,大批大批的,成了别人家的东西,给贝加尔湖注入50%水量的色楞格河流域,远一点的叶尼塞河流域,发掘了多少咱们汉人生活的遗址,出土的“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”瓦当那可是2000年前咱大汉帝国的东西,也成了别人家的历史。
贝加尔湖位置。
贝加尔湖占着世界20%的淡水总量,这是个什么概念,中国排名前10的淡水湖全部加起来的总量,仅为贝加尔湖的30分之1,这湖放在现在能发挥巨大的作用。中国古代王朝版图太大后,均出现“有疆无界”的现象,就是有疆域,有势力范围,但没明确的边界,贝加尔湖又远离中原王朝,环境恶劣未受重视,但尽管这样,从古至今,贝加尔湖有超过一半时间是属于我们的。
图为汉代瓦当,贝加尔湖东南岸发掘。
汉朝称为“北海”,匈奴人把苏武虏此牧羊,丁零人来偷羊,后来匈奴单于、丁零王归附汉朝,拓跋鲜卑归附东汉;鲜卑建北魏囊括贝加尔湖;柔然归突厥,突厥归大唐,唐太宗设坚昆都督府,唐高宗时置幽陵都督府;契丹北征贝加尔湖“斡朗改”,金沿辽制,设招讨司,蒙古就不说了,整个都是的,明朝时归了鞑靼,清朝时归了漠北蒙古,在清朝逐步收服蒙古各部时,把偌大的贝加尔湖给遗漏了,最后被沙俄白捡。
清朝收服喀尔喀之前的势力范围。
说清朝把贝加尔湖割让出去了,用“割让”两个字有点冤枉清朝,无论是《尼布楚条约》,还是《恰克图条约》,都与贝加尔湖无关,在两场条约之前,东西伯利亚还是无主状态,贝加尔湖仅是漠北蒙古喀尔喀部落的活动区域,但清朝尚未收服喀尔喀蒙古,直到康熙30年才收服,与各部首领召开多伦会盟,结果是将喀尔喀蒙古划入内札萨克旗,也就是内蒙古,于是喀尔喀南迁,放弃了贝加尔湖。
清朝收服喀尔喀之后的势力范围。
在喀尔喀蒙古北方,还有个布里亚特蒙古,这两个部落共同生活在贝加尔湖流域,喀尔喀蒙古归清朝南迁时,布里亚特蒙古北归了沙俄,并迅速占领了贝加尔湖全境,从此贝加尔湖与清朝失之交臂,清朝的疆域与贝加尔湖紧紧挨着,但就是没任何想法,直到1946年以前,民国政府名义上的中国领土距离贝加尔湖仅有120公里,所以贝加尔湖是被满清丢弃的,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。
“清朝割让了贝加尔湖”只是一些网友的一厢情愿,在历史上真正长时间占领贝加尔湖的只有唐朝与元朝,而这两个朝代对贝加尔湖是否实施了有效管理,尚无明证。至于清朝,在其初期或许将势力范围拓展到了贝加尔湖附近,但这种势力范围距离长期占领、有较管理,还差得远。“清朝割让了贝加尔湖”不值一驳,有意义的是问题的后半句:什么叫“自古以来”?
(唐朝)
(元朝,元朝领土没有到北冰洋!)
很明确地说,“自古以来”就是个伪概念,因为历史是无穷尽的。要是以夏商周来论,中国自古以来占有的就只有中原地区,难道东三省、江南都不是中国的?要是以唐朝来论,中亚地区也是中原王朝的,难免我们现在能向那五个斯坦国要土地?要是以元朝来论,那大半个亚洲都是中国的,“自古以来”以什么节点来论?更不要说建国之后中国通过不过边界条约让予了邻国不少领土,这一点看50年代、70年代的中国地图就能看出来。
(商朝)
(清朝)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fqcxntg.com/post/21369.html